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收继婚是怎样的

2025-07-09 06:55:55

  婚姻是很圣神的,对于传统的中国来说,婚姻更加庄严、备受瞩目。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从古至今,对婚姻的习俗是严格要求的,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收继婚是怎样的呢?不妨来民族文化里看看吧。

  “收继婚”亦称“夫兄弟婚”、“妻兄弟婚”。即一个女子当其丈夫死后必须转嫁给亡夫的兄弟。而亡夫的兄弟也有娶她的权利和义务(此词源于拉丁语levir,意即“丈夫的兄弟”)。这种婚俗出现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后期,在古今许多民族中广为流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的哈萨克、柯尔克孜、达斡尔、鄂温克、独龙、怒、景颇、佤、僳僳、彝、毛南、赫哲、哈尼、苗、壮、布依、黎等族行此俗。中国史籍中载有“收继婚”,又称“转房”。匈奴、乌孙、乌桓、鲜卑、突厥、西羌、契丹等古代民族中普遍存在这种婚俗。从历史发展来看,收继婚是原始社会群婚的残余形式。

  在中国古籍中,“收继”一词始见于《元典章·户部·收继》,因而许多人认定收继婚为蒙古族婚姻习俗,元朝统一中国后,收继婚开始在汉族人中间流行,就是说,汉族的收继婚俗是受蒙古族影响而形成的。从现有的材料来看,这种见解明显不妥,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其原因是,中国一向否认收继婚,但个人之特殊行为中亦不免有类此之事。

  收继婚产生于一夫一妻制之后,在此之前,社会的婚姻形式是从妻居,男嫁女娶。在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初期,女方家长对从妻居转变为从夫居总有一种吃亏的感觉,认为辛辛苦苦将女儿养大,现在将女儿白白嫁出,经济上很不划算,岂不太便宜了男方。男子也觉得把妻子娶来,不仅使自己获得配偶,组织成一个家庭,而且增加了一个劳动力,自家应该在经济上对女家给予一定的补偿。

  这种补偿使女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这种补偿性的婚姻使女方一嫁到夫家便成为夫家财产的一部分,不能再随意离开夫家,否则就要退回经济补偿。并且为了把财产保持在氏族以内,一旦丈夫死亡,妻子不得与氏族以外任何人结婚。这样做,一方面使夫家免得为其他男性娶妻再付出一笔补偿费;另一方面,也可保证由她管辖的财产不致外流。这就是收继婚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

  在一夫一妻制后,当世系由女性变为男性下传时,妻子和母系的权利和地位遭到了损失。女子的子女由她自己的氏族转移到她丈夫的氏族。在这种世系改变之前,她本氏族的成员在家室中占多数,这就给母党以充分的力量,因而使女人成为家庭的核心。

  在改变之后,她在她丈夫的家室中是最孤立的,大大降低了女子的地位,阻碍了她在社会地位方面取得进展。在富裕的阶层中,女人被迫与世隔离的境遇,以及在合法的婚姻下以生儿育女为结婚的首要目的,从而使我们看到妇女身份的下降是收继婚制产生的另一社会基础。

  一种婚姻制度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对人们具有一定的约束和管制作用,即婚姻制度的社会功能。收继婚制作为一种婚俗,也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的。如羌人在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在家庭中仍保留收继婚,即所谓“父没则妻后母,兄之则纳里嫂”。

  对于种姓繁衍、维持家庭稳定起了一定作用,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从史料考察来看,收继婚制同时也体现了在家庭中兄有收娶死者之妻和抚养夫之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在有些少数民族中,还有收娶继母、伯母、婶娘的权利和义务,如匈奴、吐谷浑等。

  你可能也喜欢:
  
  
  
  

同类文章
评估满族人口规模及其地域分布情况

评估满族人口规模及其地域分布情况

  曾经的满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辉煌灿烂的一笔,随着清王朝的毁灭,满族文化一度处在低谷,但是时间走到现代化的社会,如今全国上下的满族人民发展出了多少的人口,具体又都分布在全国的什么地方呢?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满族的人口数量约为1041.0585万人。其中辽宁有满族533.6895
2023-12-20
深入了解具有独特魅力的撒拉族美食文化,尽享文化与美食融合的难得盛宴

深入了解具有独特魅力的撒拉族美食文化,尽享文化与美食融合的难得盛宴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中国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地区。作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撒拉族所有的习俗得根据伊斯兰教而定。撒拉人自称“撒拉儿”,其他民族称之为“撒拉”。那么,撒拉族有哪些别具风格的饮食习俗呢?一起来撒拉族文化中看看。  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
2023-12-21
罗布林卡的文化开放让锡伯族传统节日成为亮丽风景,具体而言,锡伯族有哪些大众化节日活动呢?

罗布林卡的文化开放让锡伯族传统节日成为亮丽风景,具体而言,锡伯族有哪些大众化节日活动呢?

  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锡伯族,其大众化节日还不少,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抹黑节、杜因拜扎坤节(西迁节)等,其中抹黑节和西迁节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体现了传统的锡伯族文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春节:从阴历年三十开始,各家各户都要杀猪宰羊赶做各种年菜、年饼、油炸果子。除夕晚,全
2023-12-21
探索汉族传统服饰文化:从历史渊源到当代发展

探索汉族传统服饰文化:从历史渊源到当代发展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服饰等,汉族文化包含了服装文化、歌曲文化、饮食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所组成。今天就由小编我为大家详细的讲一下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汉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纵观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服饰,在式样上主要有上衣下裳
2023-12-21
揭秘锡伯族的源流:他们是否是古代某一族群的后代?

揭秘锡伯族的源流:他们是否是古代某一族群的后代?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的繁衍,而现代许多的民族都是由古代的民族后裔。锡伯族是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他是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而锡伯族的历史由来已久,你知道锡伯族是古代哪个民族的后裔吗?下面的锡伯族文化为您解答,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锡伯族,是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与古代鲜卑和近代满族有一定的关系
2023-12-21
探寻藏族文化中的女性荣耀:揭秘藏族传统节日“吉祥天母节”

探寻藏族文化中的女性荣耀:揭秘藏族传统节日“吉祥天母节”

  “天母节”又称“仙女节”是藏族的女性节日,藏族妇女对这个节日尤为喜爱,因为在这一天男人们会对女人特别尊敬,并且会给女人送礼物或钱,即便不认识的也会有所表示。在藏族文化中天母节是对妇女尤为重要的一个节日,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下天母节的历史意义与传统习俗。  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藏族民间流传着这样的生动
2023-12-21
- 揭开布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文化之门

- 揭开布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文化之门

  在传统节庆中必不可缺的是歌会。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他们喜欢载歌载舞,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每一个传统节庆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人们是为了纪念那个故事,而流传至今。布依族文化就向我们呈现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那就是查白歌节,下面小编带你倾听那份美丽动人的情感吧。  简介  查白歌节是贵州省西南兴
2023-12-21
饶有趣味的锡伯族“涂黑节”庆典:探索多元文化并颂扬独特表达方式

饶有趣味的锡伯族“涂黑节”庆典:探索多元文化并颂扬独特表达方式

  抹黑节是锡伯族的一个有趣的节日。在节日期间,人们都会成群结队、挨家挨户的去抹黑,只有被人抹到才能在来年大吉,而那时候你可以看到街上都是一群被抹得满脸黑灰的人在行走。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锡伯族文化吧!  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的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
2023-12-21
探究少数民族土家族独具特色的古老音乐文化:咚咚喹乐器的起源、制作和演奏过程

探究少数民族土家族独具特色的古老音乐文化:咚咚喹乐器的起源、制作和演奏过程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土家族的文化主要传承体现,土家族传统文化底蕴丰富。这里的男女老少都会吹咚咚喹。相信大家对于咚咚喹都比较的陌生,其实咚咚喹就是土家族的一种古老乐器。那么,大家对于咚咚喹有多少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咚咚喹”的制作  咚咚喹制作简单,
2023-12-21
揭秘苗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表达形式——“反扳木鼓舞”

揭秘苗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表达形式——“反扳木鼓舞”

  在现实生活当中,民间艺术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苗家文艺在这里也体现了出来,其中以木鼓舞是最为盛名的。木鼓舞是苗族舞蹈的精华,是苗族文化活动的活化石。那么,大家对于苗族民间的反扳木鼓舞了解吗?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反排木鼓舞是苗族神话中造人之神——“蝴蝶妈
2023-12-21